“在马鞍山工程师学院的支持下,一毕业我就拿到了工程师职称,比过去至少提前了5年时间。毕业后,凭着职称优势,我免试进入了合肥智行光电有限公司,工作中我将更加积极进取。”7月4日,马鞍山学院2018级工程师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韦传杰说。
韦传杰口中的马鞍山工程师学院,是全省首家工程师学院。在省人社厅的支持和指导下,由马鞍山市人社局与马鞍山学院于2021年12月创新共建。与传统教学不同,工程师学院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企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按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要求,通过加强在校学生的技术应用创新和工程专业实践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就达到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校期间,得益于工程师学院这个好平台,我参加了各类专业技术大赛,获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取得国家技能等级中级钳工资格证。大四时参加企业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下,将毕业设计与实践岗位结合,毕业论文又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回忆起在工程师学院的时光,韦传杰告诉记者,在马鞍山工程师学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他顺利通过有关单位的严格审核,最终获得工程师职称。
马鞍山工程师学院一边抓理论,一边抓实践。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专业人才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据了解,大学一年级,学院开设工程导论、职业与行业认知等课程,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大学二、三年级,开设专业基础和理论、模块化实践等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和专利发明,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大学四年级,结合企业生产科研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把课堂搬进企业。
学院还搭建实践平台,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训练,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12个,建成工业机器人、VR、非标自动化等一批实验平台。本地粤美金属、众翌科技等50余家规上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冠名班、定向班,订单式培养人才。
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如何获得职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全省首个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已于去年在马鞍山学院设立。”马鞍山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经省人社厅批准,职称评审权限由市直部门下放给了学校。为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认可度,市人社部门严格落实安徽省职称评审政策规定,指导马鞍山学院制定《工程师学院学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从基础理论、实践训练、学科竞赛、专利发明、毕业设计、论文发表、证书获得等方面,细化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参评标准。
由高校、企业、政府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专家库已经组建,去年,随机抽取17名专家对首届毕业生进行了评审。省人社厅专家在评审现场监督指导,采用全省统一的网上评审平台,专家线下会审、集体评议,做到公正、客观,确保评审质量。
“去年8月,工程师学院首批277名毕业生中,有213名经评审认定获得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的应届毕业生。”马鞍山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其中1人被评为工程师、13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9人被评为技术员,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比过去最快评审时限分别缩短了5年、1年。
通过工程师学院学习和职称评审,学生可以做到“带着职称去就业”,去年首届277名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95%。
“在办学管理、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通道,马鞍山工程师学院的成立,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拿来即用’‘用得顺手’的人才,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的效果,也为我们探索出一条产才融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模式。”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优秀技能人才在企业眼中是“香饽饽”。韦传杰进入合肥智行光电有限公司后,公司对他的能力和表现非常认可,并表示“还要从马鞍山工程师学院引进人才”。
马鞍山工程师学院学生受到企业关注和热捧,离不开学院紧密对接马鞍山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将产业和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合企业需求和马鞍山学院专业特色,学院首批选择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智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共8个专业,作为工程师学院的试点专业,并动态更新调整。
以产业引人才,以人才兴产业。马鞍山工程师学院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促进了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
盯住产业人才的难点问题,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发现、招引、培育、使用机制,优化政策供给,特别在招引领军人才、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据了解,下一步我省将探索产教才整合的培训模式,并在全省推广。今年,试点范围又扩大到了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工学院2所本科院校。
X 关闭
X 关闭